因为人们已经明确证实了钼以外的合金元素对耐点腐蚀性的影响,其中能有效提高耐点腐蚀性的主要元素有Cr、Mo、N,所以从1970年起,日本开始开发使用含Cr、Mo、N元素的奥氏体不锈钢。即 1971年相继开发出了21 Cr-12 Ni-2.5 Mo-0.2N钢(NAS124L)和25 Cr-13 Ni-0.8 Mo-0.3N钢(YUS170),这两种不锈钢不仅具有与5%Mo奥氏体不锈钢(现在称SUS317J1)相当的耐点腐蚀性,还具有良好的耐酸性。而且跟后面将要讲到的双相不锈钢一样,这两种钢不会出现因焊接等高温加热而引起的耐点腐蚀性能力下降的现象,且成本低,所以适用于含有氯化物杂质的环境中,例如曾用于当时盛行的排烟脱硫装置中。


此后,由于1979年钼原料价格的暴涨,开发了降低钼含量的不锈钢。为了得到与316不锈钢一样的耐点腐蚀性,积极添加了氮元素并降低了硫含量,从而开发出了低钼奥氏体不锈钢。具体的例子如表8.3所示。这些不锈钢也可以在大气、土壤等自然环境下,用作替代SUS316不锈钢的耐蚀材料。


表 3.jpg


但是,在含有氯化物的高温环境下,例如海水中,以前所开发的耐点腐蚀不锈钢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所以在严峻的环境中一般推荐使用钛或Ni-Cr-Mo合成的Hastelloy C-276钢等。但是,1976年瑞典开发了20Cr-18Ni-6Mo-0.7Cu-0.2N钢(Avesta254SMO),与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发的20Cr-25Ni-6Mo钢相比,该钢(由于添加了氮)不容易有金属间化合物析出,所以容易制造,而且还具有优良的耐点腐蚀性。此后,美国、德国也开发了与此类似的钢种,被称作6Mo超奥氏体不锈钢。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这些钢种开始在日本受到关注,日本的各个厂家也开发了6Mo系的氮添加奥氏体不锈钢,并在1991年修改JIS时,改称SUS317J4L。


 在第3章的表3.4中列出了日本研制的含Mo、N的高耐蚀奥氏体不锈钢的主要钢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