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用伴热介质的种类
①. 热水:在操作温度不高或不能采用高温伴热的介质的条件下,作为伴热的热源。
②. 蒸汽:一般用于管内介质的操作温度低于150℃的伴热。
③. 热载体:一般用于管内介质的操作温度高于150℃的夹套件热系统。常用的热载体有重柴油或馏程大于300℃馏分油,联苯-联苯醚或加氢联三苯等。
④. 电热:电伴热不但适用于蒸汽伴热的各种情况,而且适用于热敏性介质管道,能有效地进行温度控制,防止管道温度过热;适用于分散或远离供汽点的管道或设备以及无规则外形设备(如泵)的伴热。
二、工艺管道的伴热方式
①. 内伴热管伴热:伴热管安装在工艺管道(即主管)内部,伴热介质释放出来的热量,全部用于补充主管内介质的热损失。
②. 外伴热管伴热:伴热管安装在工艺管道外部,伴热管放出的热量,一部分补充主管(即被伴热管)内介质的热损失,另一部分通过保温层散失到四周大气中。当伴热所需的传热量较大(主管温度高于150℃)或主管要求有一定的温升时,需要多管伴热,或采用传热系数大的传热胶泥,填充在常规的外伴热管与主管之间,使它们形成一个连续式的热结合,这样的直接传热优于一般靠对流与辐射的传热。
③. 以夹套伴热:夹套伴热管即在工艺管道的外面安装一套管,类似套管式换热器进行伴热。
④. 电伴热:电伴热带安装在工艺管道外部,利用电阻体发热来补充工艺管道的散热损失。
三、管道选择伴热的原因
①. 需从外部补偿管内介质热损失,以维持被输送介质温度的管道。
②. 在输送过程中,由于热损失而产生凝液,并可能导致腐蚀或影响正常操作的气体管道。
③. 在操作过程中,由于介质压力突然下降而自冷,可能冻结导致堵塞的管道。
④. 在切换操作或间歇停输期间,管内介质由于热损失造成温度下降,介质不能放净吹扫而可能凝固的管道。
⑤. 在输送过程中,由于热损失造成温降可能析出结晶的管道。
⑥. 输送介质由于热损失导致介质温度下降后黏度增高,系统阻力增加,输送量下降,达不到工艺最小允许量的管道。
⑦. 输送介质的凝固点等于或高于环境温度的管道。
四、伴热方式的选用原则
①. 输送介质的终端温度或环境温度接近或低于其凝固点的管道:介质凝固点低于50℃时,宜选用伴管伴热;介质凝固点为50~100℃时,宜选用夹套管伴热;介质凝固点高于100℃时,应选用内管焊缝隐蔽型夹套管伴热,管道上的阀门、法兰、过滤器等应为夹套型。
②. 输送气体介质的露点高于环境温度需伴热的管道,宜选用伴管伴热。
③. 介质温度要求较低的工艺管道,输送介质温度或环境温度接近或低于其凝固点的管道,宜采用热水伴管伴热。
④. 液体介质凝固点低于40℃的管道、气体介质露点高于环境温度且低于40℃的管道及热敏性介质管道,宜采用热水伴管伴热。
⑤. 输送有毒介质且需夹套管伴热的管道,应选用内管焊缝外露型夹套管伴热。
⑥. 经常处于重力自流或停滞状态的易凝介质管道,宜选用夹套管伴热或带导热胶泥的蒸汽伴管伴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