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内斯曼兄弟有三个错误的概念,其中第一点与基本理论有关,即不用穿孔顶头也可以穿轧不锈钢管。这是因为他们相信管坯外层表面的轴向运动比慢速运动的中心部分为快,起初采用顶头的目的仅仅在于减速中心部分的运动,有一段时候穿孔顶头被称作“后支持杆(holding back bar).”有人曾评论道:“轧辊抓住金属的外层表面,并使之以螺旋线状向前运动,把它拉离以慢速向前运动的中心部分”。1890年Realeaux 教授在其文章的小结部分的结语中称:“似乎是圆管坯的表皮从顶头上拉过去,从而使管坯变成空心坯”。令人惊奇的是这一论点曾占上风,直到他们自己的一项实验反驳了它。在这项试验中,他们将管坯端部制成锥状,以使此端部不承受轧辊的作用,然后将管坯加热,并从轧机中轧出,结果是两头封住的空心圆柱体。
第二点是他们认为尺寸和表面质量适合市场销售的不锈钢管可以由斜轧机直接生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以下各方面花费了不少资金和时间,设计了盘式的、锥状的各种形状的轧辊,进行各种调整试验和速度试验,直到最后得出结论:穿孔坯还要经过一道延伸工序,才能轧成管子。
最后一点,也是付出不少代价的一点,这就是斜轧对管坯的外层金属纤维施以扭转这一现象,过去这曾被视作优点,在他们的早期专利申请中曾声称此点为其所专有,当这一点成为他们专利中的薄弱环节时,曾为此遭受巨大的损失。
Boore将上述三点称为曼氏兄弟的三个概念性错误,关于“错误”一词用了两个字,即misconception及Error,后面一个字显然失之过重,前面一个字的解释有二:一是理解得不正确(understanding wrongly);二是具有错误的概念(having a WrongConcepion of····)似乎不太恰当,因为人的认识要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对技术问题来说要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要历史地看问题,不能以“今日之是”否定“几十年前之非”,认识要有一个过程,譬如用不用顶头的问题只是在斜轧穿孔工艺发明时以及稍后一段时间内存在,最多也只有1~2年时间。理由是,Bous、Komotou 钢管厂分别在1887年和1888年建成,那时斜轧穿孔工艺就是有顶头穿孔了。至于“穿孔-延伸”,两步轧管问题,也最多只有6年的过程,到1892年周期轧管机出现时,也可以算解决了,真正失误之点是将扭转变形作为优点列人专利申请,后来在专利之争中Mannesmann兄弟败诉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当消息传出曼内斯曼兄弟发明了一种不锈钢管轧制工艺,借此,实心圆钢可在若干秒之内变成无缝不锈钢管,当时的技术界人士并不信以为真,有人宣称这是欺诈,有人说这违反了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唯独 Franz Reuleaux教授,对两兄弟的发明非常赞赏,1890年就著文评述曼内斯曼斜轧穿孔工艺,肯定这一发明是巨大的成功。早在1887年Werner Von Siemens 就致函老Reinhard称:“我非常欣赏你的两个儿子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发明,今后曼内斯曼的名字将在工业发展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才是真知灼见,掷地有声的赞许!
无缝不锈钢管生产离开斜轧工艺是难以想象的,除了少数例外,不锈钢管生产的第一步是采用桶式穿孔机或锥辊式穿孔机对管坯进行穿孔。因此,可以说斜轧穿孔工艺的发明为无缝不锈钢管生产过程的合理化打下了基础。德国Wengenroth博士在论文中这样写道:“第一根穿孔坯轧出后,曼氏兄弟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将其转化为工业生产这一方面,其目标是在斜轧穿孔机上生产商品管,但日益明显的是采用这种轧机不能在一个变形阶段中将圆钢轧成小截面的成品管,因此曼内斯曼兄弟自1890年开始思考分段轧管工艺(周期轧管工艺)问题,采用这种工艺将斜轧穿孔机上生产的空心坯延伸轧制为成品管。”经历了半个世纪(1886~1937年)的发展,无缝不锈钢管轧管工艺领域出现了7种轧管工艺并存的局面,经典轧管工艺发展完善,接着在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连续轧管工艺和油井管生产的大发展。
110年前,当爱迪生在芝加哥第一届世博会上看到穿孔坯样管的展品时,倍加赞赏地连声道:“人们应该对历史作出贡献!那无缝不锈钢管则是人类的杰作(Masterpiece).”可以这样说,离开能源工业的发展,人类社会谈不上什么进步,而离开无缝不锈钢管的生产,能源工业也就无法发展,正是这一“杰作”推动了能源工业的发展,从而对人类历史作出贡献。这也就是斜轧穿孔工艺发明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