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连续轧管试验


  连续轧管试验在J.W.Offut的领导下,于Ellwood市的 ShelbyB 不锈钢管厂进行,试验轧机为3H+2V五机架连轧管机。这五对轧辊紧密相连,装在同一机座中,穿孔坯套在一根长芯棒上,然后芯棒和穿孔坯一起进入轧机,壁厚为3.40mm的管子可以一次轧成。这台轧机由1台古老的蒸汽机驱动,因此要令人满意地运行显然动力不足,这一试验预示了当今最受欢迎的现代化连轧管机的成功。除了缺乏动力以外,这台轧机还遇到了别的障碍。由于这是一个崭新的设计,并非现有轧管设备在不同应用场合的改进,要使它完善,需要很长时间;同时由于其他的试验已有成果,因此连轧管机技术的不成熟性注定了它的落选。


2. 在Greenville 进行的试验


  在Greenville,人们进行旨在改进其穿孔工艺的一系列实验,他们的目的是想使穿孔坯只经一道次即冷拔成ф102mmx(3.25~3.5)mm的成品锅炉管。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可以生产直径为114mm,壁厚为4.76mm,长度为5.18m的穿孔坯;在盘式辊穿孔机上穿轧出厚壁穿孔坯,然后在锥辊式穿孔机上进行二次穿孔,以使壁厚减薄,管长延伸,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以一个道次冷拔成管,会造成壁厚不均,给后步工序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当减壁量比通常遇到的要大得多时,往往必须二次冷拔才能成管。


 就已经宣布的既定目标而言,二次穿孔工艺生产率不高,但这次试验的很多重要发现,对后来二次穿孔工艺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就现在所知道的情况而言,二次穿孔工艺一直未被采用,直到1925年,Gary钢管厂采用这种工艺生产较大直径的不锈钢管,National Tube公司(厂)和其他厂也采用了这一工艺。


3. Morse-Wirkstrom 试验小组进行的试验


  当Greenville 忙于做穿孔试验时,在Shelby,Ohio 的 Morse-Wirkstrom 小组也同样忙于做轧管试验,当时使用的轧管机对芯棒是没有支撑的,因此每一道次所能实现的压下量很有限(负载太大时芯棒会被压坏)。在Shelby采用了芯棒支持装置,它的结构如下:在轧机机座和芯棒杆后座之间装有拉杆,支持芯棒用的小平台或导座固定在其上,由轧辊而来的管子顺导座中的半圆槽通过,导座半圆槽的上部借摆臂予以关闭,使不锈钢管可从上部由上辊返回轧人侧。芯棒支撑装置的重要意义远远超过增大每道次减壁量这一点,由这一基本想法导致了第一台可以部分机械操纵工件的轧管机的诞生。


  1901年安装于Shelby的周期轧管机仅运转了几个月就被闲置,现供研究开发之用。为了做试验,用带圆孔型的轧辊代替了周期轧机的特殊孔型轧辊,在轧机前台设置了升降台,轧机下面装有辊道,其长度相应于钢管行程的全长,即由芯棒后支持器直到前台,比热轧成品管的长度稍长一些,芯棒杆支撑在可移动的导槽内,和装于hand rolling mill上的导槽相似。当芯棒移出,导槽打开时,管子可以落到辊道上去,通过辊道将不锈钢管迅速回送至前台,同时升降台升到轧制中心线的位置高度。这些操作完成得很快,而所用的人力却大为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