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铸造性能是指铸造用液体金属的氧化性、吸气性、流动性及冷却凝固时收缩、偏析等。如果液体合金不易氧化,熔液不易吸收气体;浇注时金属熔液容易充满型腔;凝固时铸件不易产生缩孔,而且化学成分均匀;冷却时铸件不发生变形和开裂,这样的铸造金属就被认为有良好的铸造性能,容易铸成完整而优质的铸件。相反,铸造金属的铸造性能不良,则容易使铸件产生缺陷。为了保证铸件的质量,必须增加相应的工艺措施,因此就有可能提高铸件的生产成本。
总的来说,金属的铸造性能就是指用该金属实施铸造的难易程度,主要包括该金属铸造时的充型能力、收缩性等。
1. 充型能力
液态金属充满铸型的能力即为充型能力。它影响铸件成形的质量,充型能力不好,会导致铸件产生冷隔、浇注不足等缺陷。
为了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的铸件,特别是铸造薄壁复杂的铸件,除注意选择流动性较好的金属,如选择共晶合金或接近共晶成分的合金进行浇注外,在工艺上应注意改善铸型条件。适当提高浇注温度和浇注速度等来改善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且铸件的最小壁厚应受到限制。
2. 收缩性
铸件在冷凝过程中会产生体积和尺寸缩小的现象。金属的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引起的体积缩小,是导致铸件产生缩孔和缩松的主要原因。金属的固态收缩引起铸件尺寸的缩小,是形成铸造应力的内在因素。
一般来说,具有恒定凝固温度的金属和合金(如共晶凝固)易形成集中缩孔,合金的凝固温度范围愈宽则愈易形成分散的缩孔,即缩松。工艺上控制缩孔的方法是使铸件实现顺序凝固,在铸件最后凝固的部位进行补缩,实现自下而上的顺序凝固和补缩,在上部最后凝固的地方放置冒口,将缩孔移到冒口中去。
铸件冷却收缩不均,固态收缩受阻形成的应力会降低零件的承载能力,应力较大时,会导致铸件发生变形或开裂。
工艺上控制铸造应力的主要方法是使铸件实现同时凝固。此外改善型砂、芯砂的退让性,掌握好落砂的时间,并合理设计铸件等都能减少铸造应力。对于铸件内的残余应力,可通过去应力退火加以消除。
金属的铸造性能对铸件结构的要求是有助于金属充型,使由收缩造成的变形和开裂减少或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