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衡阳市“手无寸铁”的局面,1958年7月4日,3万衡阳人汇聚在郊区一片荒山野岭之中,开始削山平地、披荆斩棘,这支声势浩大的“集团军”(由干部、战士、学生和居民组成的队伍)创造了衡阳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用两个月时间,投资9000万元,衡阳钢铁厂建成并出钢。同年11月,位于衡阳市北郊合江套的衡阳炼铁厂、相邻的衡阳小型无缝钢管厂相继并入。衡阳钢铁厂,即衡钢的前身,她的诞生开启了衡阳华菱不锈钢管厂发展的伟大历程。
从1958年至1978年,华菱不锈钢管厂和全国各地许多同龄钢铁企业一样,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迅速崛起,而是经历了几度濒临倒闭并艰难求存的曲折过程。1961年6月,衡钢按照党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企业职工进行精简,前后下放2200多人,仅留下451人。同时,企业将产品锁定为无缝钢管,然而调整以后幸存的无缝钢管车间,因投产时间短、产品质量低劣,导致产品滞销,长期亏本。面对困境,衡钢人没有选择就此放弃,而是千方百计寻找一线生机。为了渡过暂时困难,从1961年8月起,企业一面开展“大种大养”,一面积极承揽农用和日常小五金加工业务,并广泛持久地开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衡钢人的艰苦努力获得了应有回报,1962年衡钢被原冶金部列为定点供应企业之一。
1964年是华菱不锈钢管厂发展历史中值得回顾的一年,该年度衡钢完成总产值322.85万元,超国家计划97%,完成无缝钢管总产量2372.3吨,超计划137%,企业一举摘掉亏损帽子,第一次上缴利润166.66万元,居全市之首,开始成为衡阳市工业企业的一面旗帜。从1961年至1966年6月,衡钢经过三年调整、三年发展,从濒临倒闭的逆境中闯出了新路。
此后十年,华菱不锈钢管厂的中心工作由生产转向“文化大革命”,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冲击,经济形势急转直下,1976年全厂处于半停产状态,亏损达189.83万元。197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着划时代意义的年份,是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乘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衡钢人持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点一滴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通过几代人的奋斗不断壮大企业实力,使衡钢逐渐焕发光彩,成为无缝钢管行业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