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蚀造成的危害极大,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造成能源的严重损耗,与当今全球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抵触。因此,学习和研究腐蚀的基本原理,减缓和控制腐蚀破坏的发生,不仅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同时对促进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实际上,人类经过与腐蚀现象的长期斗争,通过对腐蚀行为、机理和规律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基础理论,并借助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腐蚀控制方法,并已成功用于材料和工程设备的腐蚀防护。
腐蚀现象不仅仅是材料自身的问题,它涉及设计、选材、制造、储存、运输、安装、运行、维护、维修和管理等诸多环节。因此,要真正达到有效的腐蚀控制,必须将腐蚀工程与科学管理相结合,通过上述各个环节系统地、综合地控制腐蚀。
从系统工程上控制腐蚀,不仅要考虑技术的可行性,而且要注意技术的经济性(见图1-1)和防护方案实施的社会效益。由图1-1可以看出,一味追求腐蚀控制的有效性,从经济上讲可能是得不偿失的。因此盲目地在任何情况下都杜绝腐蚀的发生,不仅不现实(因为腐蚀是自发过程),而且没有必要。合理地控制腐蚀或减缓腐蚀比根除腐蚀更科学。当然,当腐蚀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或构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时,经济上的考虑还需服从社会效益。
实践表明,如果能充分利用现有的防腐蚀技术,实施严格的科学管理,就可以使腐蚀损失降低15%~40%(见表1-1)。现有的腐蚀控制技术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就目前来看,仍有50%以上的腐蚀损失尚无行之有效的腐蚀控制方法来加以避免。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原有的腐蚀问题不断得到解决,但新的腐蚀问题也在不断涌现,因此需要不断加强腐蚀科学的基础理论和防护工程应用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