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电化学着彩色酸性溶液成分和工艺条件见表9-9。配方8 (见表9-9)的说明 。本配方由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廖小珍、钱道荪、朱新运提出


表 9.jpg



1. 彩色不锈钢的交流方波电化学着色


图 14.jpg


 试样采用1Cr18Ni9Ti光亮不锈钢,经过前处理后,采用交流方波电化学法进行着色。实验装置见图9-14.电解电流交流方波波形见图9-15.着色液组成:铬酐(CrO3)  250g/L  、硫酸(H2SO4)  490g/L 。




2. 着色液温度的选择


 不锈钢在铬酸-硫酸体系中,较高温度下便出现化学着色,为了消除化学着色的影响,以便于电解者色的控制,表9-24为试样在不同温度的铬酸、硫酸溶液中浸泡1h的化学着色情况。


表 24.jpg


根据表9-24的结果,着色液的温度选择55℃,既能避免化学着色的影响,亦可缩短电解着色的时间。



3. 电解参数对钢表面膜颜色的影响


  表9-25列出交流方波电解法制备彩色不锈钢的通电量与着色膜颜色的关系。由表9-25的数据可看出,随着通电量的增加,不锈钢表面颜色的变化趋势与化学着色法相同,即茶色→蓝色→黄色→红色→绿色。但钢表面颜色并不完全取决于通电量的大小,而与电流幅值、方波周期T密切相关。


表 25.jpg


 ①. 电流密度i的影响。固定方波周期,在相同通电量的情况下,电流密度越大,由于反应速率快,钢表面颜色偏向于膜厚方向。(比较试样2、3)。


 ②. 方波周期T的影响。试样5、6及试样7、8的比较可见,相同通电量和电流密度下,周期T越长,钢表面颜色偏向膜厚方向。


 ③. 通电时间的影响。在相同电流密度和周期下,通电时间越长,膜越厚,钢表面颜色随膜厚变化。



4. 适当厚度的氧化膜层及其相应色彩的控制方法


只要适当调整电流密度i、方波周期T、通电周期数N,即可得到适当厚度的氧化膜层,从而得到所需的色彩。利用此法已制备出茶色、蓝色、黄色、红色、绿色各颜色系列的十多种色调不同的彩色不锈钢,交流方波电解着色法的出色范围宽,颜色控制容易,色彩均匀亮丽,重现性良好。这是化学着色法难以比拟的。



5. 交流方波电解着色法的规律(根据表9-25)


 ①. 消除界面溶液的浓度差。在交流方波电解周期内,通过方波正半周电流时,表面发生阳极氧化,形成氧化膜层;在方波负半周内,形成的膜层适当硬化,同时消除界面溶液的浓度差。


 ②. 氧化膜层的厚度形成的影响因素。在通过总电量相同的情况下,不锈钢表面形成的氧化膜层的厚度与方波周期、电流密度大小有关。


 ③. 在相同周期、相同通电量的情况下,电流密度越小,反应速率越慢,浓差极化影响减少,膜厚度偏薄。


 ④. 在相同电流密度、相同通电情况下,方波周期越长,电极界面浓差扩散层增厚,表现出氧化膜层偏厚的现象。



6. 交流方波电解着色技术的优点


 ①. 颜色控制简单容易。只要调节好所需颜色的工作参数(电流密度、方波周期、通电周期数),制得的钢表面颜色的重现性很理想。而化学着色法对颜色的控制需借助于电位控制装置。


 ②. 利用电解着色法可降低着色液的温度至55℃,缩短着色时间,优于化学着色法。


 ③. 交流方波电解技术制备彩色不锈钢的出色范围广,可获得的色彩种类十分丰富。



7. 不锈钢着色前处理


  光亮不锈钢1Cr18Ni9Ti→清洗→除油→清洗→浸酸→清洗→着色。


注;①. 除油:  碳酸钠(Na2CO3)20g/L, 磷酸三钠(Na3PO4·12H2O) 10g/L,三乙醇胺 2.5mL/L, OP表面活性剂 2.5mL/L, 温度 70~80℃,时间 10~15min.


      ②. 浸酸: 硫酸(H2SO4)5%(体积分数),温度50~55℃,时间5min.



8. 不锈钢着色后处理


着色后→清洗→固膜处理→清洗→封闭→清洗→烘干。


  注:①. 固膜处理: 阴极电解固膜处理。铬酐(CrO3)250g/L,硫酸(H2SO4)(d=1.7)2.5g/L, 阴极电流密度 0.4A/d㎡, 时间 10min.


        ②. 封闭: 使不锈钢表面多孔膜封闭,提高耐磨性。硅酸钠(NazSiO3)1%,温度煮沸,时间5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