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氏兄弟发明斜轧穿孔工艺后,在短短的3~4年时间内即组建了4个无缝不锈钢管厂和一个不锈焊管厂,这几个厂都已达到了规模生产,比如 Remscheid 不锈钢管厂每月产值已达15万~25万马克,Komotau钢管厂职工人数已达1200人,而Bous 不锈钢管厂已经能够生产氧气瓶了,1890年4月Reuleaux 教授在全德工程师协会上作报告时称曼内斯曼钢管的生产是巨大的胜利,同年9月伦敦泰晤士报报道了英国海军军部等部门有关人士乘坐专列访问Landore 不锈钢管厂;对无缝不锈钢管生产表示出了很大的兴趣,这篇报道引起了欧洲各国工业界的注视。


而在另一方面由于曼氏兄弟相信可以直接用穿孔机生产商品管,因此穿孔机的使用范围已扩大到了不恰当的程度,因此钢管生产情况不太理想,这表现在以下4方面:


1. 生产率低,一天生产不到50支管子;


2. 废品率高,有时竟达到80%;


3. 只能生产厚壁短管;


4. 所生产的无缝钢管的尺寸公差不如不锈焊管。


  因此在某些不锈钢管厂斜轧穿孔机仅具有机械陈列价值,谈不到什么利润,和焊管相比缺乏竞争力甚至有时要在很大亏损的情况下才得以维持生产,因为当时曼氏兄弟已将他们的一切,经济利益和个人名誉都押在了无缝钢管生产上,因此无缝钢管生产工艺技术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大问题。


 1888年2月,时任 Poensgen 家族的 Dusseldorf钢管厂厂长的Muhlemeyer由于业务关系,赴Remscheid办事,参观了穿孔机生产,参观后他对Remscheid厂的钢管生产提出了三点意见:


1. 原材料要适合斜轧要求,以减少轧废;


2. 通过修磨以提高收得率;


3. 要设法提高生产效率。


  更重要的是他对轧管工艺提出了极为精辟的见解,他指出:“斜轧穿孔是一种有效的工艺,但仅仅适宜于生产厚壁空心坯,而人们却希望采用这种工艺直接生产具有商品价值的薄壁不锈钢管,那是不可能的”。因此至今仍为有效的无缝不锈钢管生产的三步轧管工艺,在当时已露端倪,而且对19世纪末周期轧管工艺的发明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1889年秋Max想到将穿孔坯分段延伸的生产工艺,并在Komotau的棒材轧机上做试验,1890年2月,在他由 Komotau致 Reinhard 和 Carl兄弟的信中讲到关于采用“香肠轧制”(Wurstwalze)在Komotau的棒材轧机上做试验的问题,并称壁厚可以轧得很薄,但不够均匀,轧薄壁管时,在管子的某些部位出现撕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