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初在Ohio的 Shelby 不锈钢管厂及宾州的 Greenville 不锈钢管厂试验均已完成,其结果是进一步发展Shelby小组的试验成果大占上风。同年5月在Shelby 不锈钢管厂设计室开始了基于Shelby试验的轧管机组的平面布置和设备设计,这台轧管机将在Greenville建造,它和周期轧管机上做试验用的轧机结构在许多方面不同,芯棒牢固地固定在后支持器上,管子全长经过顶头后,被一挡套挡住,使它从芯棒上脱除,这一挡套由长气缸的活塞进行操作。每轧完一个道次后,上辊可以抬起,轧机前台的管子被置于V形槽内,在其外端有一空气缸,其柱塞用以将管子推向顶头,推入轧辊的轧槽。这就是后来被称为 Automatic Mill的原始构造。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这就是还没有用回送辊以取代风动的挡套,将管子回送至前台,后来的发展才解决了这一问题,回送辊也是Ohio 的Shelby厂Morse-Wirkstrom 小组的想法。


 前面提到过要设计一种装置,当上辊升起时工件可以通过轧制线回送至轧机前台。回送辊是一对快速回转的轧辊,装置在工作辊的后面,它的动作和工作辊的动作是相协调的,当工作辊合起来轧管时,回送辊就脱开不工作,当上辊抬起时回送辊将管子抱住,将它迅速送回前台,具有上述特性的新设计的轧管机于1903年11月在Greenville 首先进行试生产,使以下工艺成为可能,即:管坯经过一次加热穿轧成穿孔坯,然后以大压下量轧制成管。这一新发展很快就与均正机配套,管子在轧制后经过均正,于是自动轧管机加上均正,随后的热定径使得生产可供销售的热轧成品管成为可能,这一梦想完全实现是在1905年。


 关于回送辊,美国说是Morse-Wirkstrom 小组的主意。德国的资料称:1898年Reinhard 曼内斯曼的早年同事Otto Heer向Poensgn建议,当两重式轧机轧制完第一道后抬起上辊,用回送辊将空心坯从孔型中送回,这样就避免了空心坯在传送过程中浪费时间。Poensgn采纳了他的建议,同年Poensgn在美国又遇到Stiefel,言下之意似乎回送辊的主意源自德国。自动轧管机的诞生地 Greenville 钢管厂系属U.S.Steel,由于试验的成功,1903年11月在Greenville安装了第一台自动轧管机,没有回送辊,谈不上自动轧管机。美国发明的自动轧管工艺又因为回送辊问题和德国有了联系,当然这已是发明周期轧管机11年后的事情了,但已成为无缝不锈钢管工艺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遗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