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哈德工艺在20世纪第一个30年时间里获得了一些发展。德国的Witten 不锈钢管厂是一家以生产挤压管为特色的钢管厂该厂首先以Press/Walz工艺为名生产不锈钢管,实际上这种工艺就是艾哈德工艺,只不过采用了另一种工艺名称绕过了“艾哈德工艺”之名。多年后,意大利某钢管厂也仿效这一办法生产钢管,而不侵犯“艾哈德工艺”的专利权。Jones &Langhlin在1932年安装Wellrnan Seaver 轧机生产无缝不锈钢锅炉管,这是一台采用Ehrhardt工艺的顶管机。采用这一工艺,管坯在水压冲孔机上冲成杯状体,即空心坯的一端是封闭的,插入芯棒后,杯状体被推过一系列的模子,它将金属压向芯棒,从而使管壁减薄,空心坏延伸成管,这是在北美大陆安装的第一套这一类型的轧管机,这套顶管机组在1946年拆除,因此可以说顶管工艺在美国简直没有什么发展。顶管机在其他一些国家获得广泛应用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中小国家安装了10台顶管机,联邦德国 Siegen-Weidenau的Benteler钢管厂于1951年安装了一套顶管机组,后来又于1985年改造为CPE轧管机组,这样艾哈德工艺的发展就经历了环式孔型、辊式孔型和CPE工艺等三个阶段,使其发展趋于完善。
20世纪50年的顶管工艺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三段式顶管工艺,即由水压冲孔、三辊延伸和顶管轧制组成,由于三台主机组成的顶管机组的出现,使得机组可以提高延伸率,因此艾哈德工艺的运行经济性得到了提高。20世纪30年代阿塞尔轧机在美国诞生,轧机中带“台肩”的轧辊被移植到延伸机中,以增大机组的延伸率,成都无缝钢管厂采用的顶管工艺就是这种工艺,但延伸机是两辊式而不是三辊式的,它是这种工艺的代表。同时也证明了轧管想绕过斜轧工艺是不切实际的,艾哈德工艺最初绕过了斜轧法,但半个世纪后,他人又在艾哈德工艺中插人了斜轧法,只不过不是穿孔,是延伸而已。
1959年在波兰K Atowice 召开了一次钢管会议,会议主题是研究顶管工艺技术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东欧五国,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民主德国钢管厂、高等院校派员参加。会议有两个主题报告,第一个报告是由“罗马尼亚共和国”钢管厂Rynis作的“顶管机组和自动轧管机组生产钢管的技术经济指标的比较”,报告分三部分,(1)在顶管机组上的钢管生产;(2)在自动轧管机组上的钢管生产;(3)两者技术经济指标的比较。报告明显的倾向是通过数字抑 Ehrhardt工艺而扬斯蒂弗尔工艺,报告的技术性不强。第二个报告是由波兰克拉科夫冶金工业大学副教授Dobrucki作的“辊式孔型顶管机轧制过程中的金属流动”,这一报告将会议推向高潮,当会议进人讨论阶段时,匈牙利切佩尔钢管厂的 Lacxincke 发言引起大家关注,他原在德国Lierenfeld厂从事自动轧管生产工艺工作,后来才去匈牙利任顶管车间主任,他以他在这两个厂工艺技术领域工作的丰富经验为依据作了发言,其主要内容包括:
1. 自动轧管机生产钢管的优点和缺点;
2. 从“孔型设计”和“机架排列配置”两方面改进顶管机生产;
3. 设法采用无杯底顶制钢管的工艺。
会上两位“茨基”先生显得非常活跃,就顶管工艺发展方向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人们把这次会议称为“顶管之春”,在东欧不锈钢管界传为佳话。Dobrucki 回校园后在大学实验室进行了试验,自1962年起对改进顶管工艺连续发表了三篇文章,登在《JISI》杂志上,正如Calmes 轧管法不能克服周期轧管工艺的固有缺点一样,Dobrucki的文章也解决不了艾哈德工艺的根本问题,但这次会议确实提出了顶管工艺往何处去的问题,引起钢管界人士的重视。
15年后,联邦德国召开顶管工艺的学术讨论会,随后将此工艺发展成为CPE工艺,但面对强大的连轧管工艺发展的浪潮,艾哈德工艺气数已尽,显得回天无力,Reisholz 不锈钢管厂运行了90多年的顶管机被拆除,“惰辊连机”究竟不如全浮动芯棒连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