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早在1954年鞍钢无缝钢管厂就按苏联钢号(即GCr15)试轧出了φ115mm×16mm的热轧轴承管。20世纪60~70年代,上海第一钢铁厂在ф100mm自动轧管机上开始生产热轧轴承管;上海第五钢铁厂、北京特殊钢厂、大冶钢厂等用ф76mm穿孔毛管经冷拔(轧)开始生产冷拔轴承管。1977年原冶金部发布了指导性技术文件“轴承管YB/Z 12-1977”,1984年又与机械部共同发布了YJZ-1984技术文件。1979年无锡钢厂在φ76mm穿孔机上,经二次穿孔并采用控冷工艺,生产热轧轴承管。


  20世纪80年代,西宁钢厂采用Φ100自动轧管机+LD80冷轧机,轧出Φ57mm×5.5mm GCr15冷轧轴承管;大连得胜钢管厂采用φ60mm穿孔机+φ60mm三辊轧管机+冷拔机生产出精密冷拔轴承管;成都无机+φ60缝厂在周期轧管机上轧出ф133mm×16mm、φ219mm×30mm、φ2263mm×330mm热轧轴承管;大冶钢厂与钢研总院共同开发试制出Φ22mm×2.6mm~φ80mm×7mm等9个规格的高精度轴承管,产品质量达到SKFD33标准;1987年常熟市无缝钢管厂从上钢五厂购买Φ60mm、Φ50mm轴承钢棒材作为管坯原料,试制φ29.2mm×3.2mm与φ20mm×3.5mm两个规格轴承钢管。在试制过程中先后解决了诸如管坯热轧穿孔、毛管的球化、冷拔时钢管断头等问题。到1989年8月,已顺利小批量生产出轴承钢管,月产量在300t左右,1994年达到月产1000t。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国内一批民营中小轴承企业迅速崛起,推动了我国轴承行业的发展。这批中小企业以生产小微型轴承产品为主,采用轴承管为原料,所以也带动了我国轴承管的快速发展。


  从90年代初到2000年,常熟市旋力钢管厂、宁波和森轴承钢管厂、常熟豪威富轴承钢管有限公司、张家港华程工业制管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健力钢管厂、张家港逸洋钢管厂等轴承钢管生产企业陆续上马。到2000年轴承钢管生产企业已有30多家,年产量已达20万吨,轴承钢管进入了一个产销两旺的发展期。在这期间,轴承钢管的冷加工工艺由原先的单纯冷拔,改进为冷轧+冷拔结合或全部冷轧的方式。应用冷轧工艺有利于轴承钢管的壁厚控制及提高成材率、减少工序道次、节约成本,尤其是小口径厚壁轴承钢管,采用冷轧工艺效果更明显。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为了建设中大口径的轴承管生产线,借鉴国外生产轴承钢管的经验,建设了湖北大冶ф170ASSEL机组,由于配套工序不足以及国内几大轴承厂自己建有套圈加工的设备(包括设备和人员),对采购轴承管加工套圈基本是排斥的。另一方面,随着中小民企的进入,市场竞争加剧,所以该机组投产以来,实际仅生产了很少量的中大口径热轧轴承钢管。国内其他特钢企业和原生产轴承管的企业90年代后期,也都退出了轴承管的市场。


  2000年以后,浙江个别轴承厂家开始自行生产轴承钢管,自产自用;山东聊城、临沂等地也开始了轴承钢管的生产。2005年,轴承钢管年生产能力已接近40万吨。近十多年来,尽管轴承管的发展呈现出起伏波动的趋势,但轴承管的产量受整体需求的拉动仍呈较快增长,据调查推测,到2018年底我国国内轴承钢管产量约90~100万吨,约占轴承钢产量的23%~26%,与发达国家占比25%~30%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大直径(直径为1000mm以上)特殊用途的轴承钢管多以锻造、挤压、辗扩等方式生产。


  我国轴承加工业采用轴承钢管的规格品种组距窄,基本在180mm以下,绝大部分以穿孔+热轧或穿孔+冷轧(拔)形式提供。在轴承钢管品质方面,国内产品也存在品质稳定性差、疲劳寿命短、洁净度低等问题。我国轴承钢管的应用,一般局限于普通轴承的轴承套圈用料,高端轴承套圈仍依赖进口。近些年随着企业产品的质量逐年提高,一些外资先进轴承企业,如瑞典SKF、日本NSK、日本三洋等也从中国采购高品质轴承钢管。


联系方式.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