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氏体不锈钢具有良好的耐蚀性和抗氧化性,并具有高的塑性和良好的焊接性。奥氏体不锈钢在航空、汽车、造船、化工、医疗器械以及人民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由于这类钢无磁性,因此在仪表、仪器工业中应用得也很广泛。


   但是奥氏体不锈钢在加热和冷却时不发生α→y固态相变,因此不能通过热处理来达到强化的目的,只能通过冷变形加工来提高钢的强度。但是这种提高强度的方法,只能用于工作温度不高的零件,否则其强度将因高温加热而迅速降低。


  奥氏体不锈钢的热处理方式有以下三种:



1. 去应力退火


   为了消除加工后的残留应力,可加热到300~350℃,保温1~2h,空冷。


   消除焊接应力时一般采用700~900℃退火,保温1~3h,空冷。温度越高,焊接应力消除得越迅速越彻底,而其软化效果也越大。


   用来消除冷作硬化的退火,其温度为750~850℃,保温时间为1~3h,快冷。



2. 固溶处理


   为使奥氏体不锈钢中的碳化物及其他化合物(σ相分解物)充分溶入奥氏体,然后快速冷却到室温,以获得单相奥氏体的工艺方法叫固溶处理。其工艺与淬火工艺相似,只是钢中不发生相变,处理的室温组织是过饱和的y-Fe固溶体。固溶处理的目的是提高奥氏体型不锈钢的耐蚀性和抗高温氧化性,也可以消除冷作硬化。


   固溶处理的加热温度都较高,一般为1000~1100℃,含碳量高时取上限温度,含碳量低时取下限温度。奥氏体型不锈钢应在中性或弱氧化气氛中加热,为此常采用空气炉为加热设备并以氨分解气等作为加热介质。氯化盐会使钢遭受腐蚀,故不宜用盐浴加热,在有条件的地方最好采用真空炉加热。在加热奥氏体不锈钢时,既应阻止钢的表面氧化,也应防止钢的表面增碳,因为增碳的结果会使钢的晶间腐蚀倾向增大。一般来说,加热温度越高,碳化物的固溶速度越快,如06Cr9Ni10钢的碳化物在1000℃固溶需要10min,在1065℃固溶需要3min,在1176℃固溶需要1.5min。从这个角度来讲,加热温度越高越好,但加热温度偏高又会引起晶粒过分长大,氧化铁皮增厚。因为奥氏体不锈钢无法通过相变来细化晶粒,如果晶粒过大会使材料的抗拉强度明显下降。为保证加热质量,固溶处理前必须将奥氏体不锈钢零件表面清洗干净。奥氏体不锈钢在低温时的热导率较低,升到高温后(700~800℃)热导率才有所提高,因此奥氏体不锈钢零件在低温加热时,为保持零件内外均衡加热,加热速度要缓慢,对于断面较大的奥氏体不锈钢零件要预热到700~800℃等温到一定时间,再快速升温。在固溶温度下的保温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按材料的有效厚度计算,一般每毫米保温1min。为防止碳化物从奥氏体中析出,加热保温后应在水中快速冷却,对于厚度不大的工件,为防止变形,可以空冷。



3. 稳定化处理


   对于含钛、铌的稳定型铬、镍奥氏体不锈钢,可以采用稳定化处理,以提高钢在450~900℃温度范围内、并在强烈腐蚀介质中工作时的耐蚀性。稳定化处理是在固溶处理以后进行,稳定化处理工艺是将钢加热到850~900℃,保温2~4h,然后在水中或空气中冷却。


   这是因为钢中加入钛和铌可消除晶间腐蚀,但它们的效果必须通过稳定化处理才能得到保证。单纯的固溶处理使铬的碳化物全部溶入奥氏体中,钛和铌的碳化物则部分溶入奥氏体中,如经400~800℃加热,溶入奥氏体中的碳大部分以Cr23C6的形式析出,钛和铌的固定作用不能有效地发挥,晶间腐蚀仍会发生。如果将稳定化温度提高到高于Cr23C6的溶解温度,且又是碳化钛(或碳化铌)强烈析出的温度(850~900℃),保温2~4h,就能够形成稳定的碳化钛(或碳化铌),从而防止奥氏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



联系方式.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