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抛光是以被抛光工件为阳极,不溶性金属为阴极,两电极同时浸入电化学抛光槽中,通以直流电而产生有选择性的阳极溶解,阳极表面光亮度增大,这种过程与电镀过程正好相反。


 电化学抛光机理-黏性薄膜理论如下。抛光主要是阳极电极过程和表面磷酸盐膜共同作用的结果。从阳极溶解下来的金属离子与抛光液中的磷酸形成溶解度小,黏性大、扩散速率小的磷酸盐,并慢慢地积累在阳极附近,粘接在阳极表面,形成了黏滞性较大的电解液层。密度大、导电能力差的黏膜在微观表面上分布不均匀,从而影响了电流密度在阳极上的分布。很明显,黏膜在微观凸起处比凹洼处的厚度小,使凸起处的电流密度较高而溶解速率较快。随着黏膜的流动,凸凹位置的不断变换,粗糙表面逐渐整平。不锈钢表面因此被抛光达到高度光洁和光泽的外观。


 由此可见,溶液浓度和黏度是个重要因素,特别是溶液的黏度,往往表现在新配的抛光液虽然组分浓度达到了要求,但由于黏度尚未达到要求而抛不光,只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电解后才开始抛光良好。特别是溶液与零件的界面浓度和黏度,在抛光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就是为什么要求零件在进入抛光液前表面水膜要均匀,否则零件表面带水膜的不均匀性,破坏了黏膜的正常生成,发生局部过腐蚀现象。水洗后的零件最好甩干后迅速下槽,这样通电抛光后,表面过腐蚀现象即可避免。


 电化学抛光还不能完全取代机械抛光。电化学抛光只是对金属表面上起微观整平作用。宏观的整平要靠机械抛光。电化学抛光对材料化学成分的不均匀性和显微偏析特别敏感,使金属基体和非金属夹杂物之间常被剧烈浸蚀,有时,有不良的冶金状态,金属晶粒尺寸结构的不均匀性、轧制痕迹、盐类或氧化物的污染、酸洗过度以及淬火过度等均会对电化学抛光产生不良影响。这些缺陷常常要靠先期的机械抛光来弥补。


电化学抛光与手工机械抛光相比,能发挥下列优点:


 ①. 产品内外色泽一致,清洁光亮,光泽持久,外观轮廓清晰;


 ②. 螺纹中的毛刺在电解过程中溶解脱落,螺纹间配合松滑,防止螺纹间咬时的咬死现象;


 ③. 抛光面抗腐蚀性能增强;


 ④. 与机械抛光相比,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