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化学着色配方 24 (见表8-9),本配方由广州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日用电器公共实验室 王鹏程、韩文生于2008年10月提出。


  他们讨论钼酸盐、锰盐、氧化物、硫酸盐、锌盐、稀土盐等6种添加剂对不锈钢着色膜的影响。采用均匀设计法确定最佳添加剂含量:6g/L锌盐、8g/L钼酸盐、5g/L稀土盐,3g/L锰盐。不锈钢着色温度降低到55℃,膜层更加均匀、光亮,着色时间也大为缩短,降低了能耗。


1. 工艺流程


  不锈钢(宝新产0Cr18Ni9 与日本产304不锈钢板,镜面度8k)→化学除油→清洗→电解抛光→清洗→电化学活化→清洗→预热→化学着色(见配方24)→清洗→固膜→清洗→封闭→清洗→烘干→检验→成品。



2. 工艺控制


  将微机(工控机)、数模转换器(ADC和DAC)、传感器(精密直流数字毫伏表)、模拟记录器和参比电极(均由天津市中环电子仪器公司生产)按图8-26着色装置组装好。


图 26.jpg


  根据实验室得出的各种颜色的着色电位差编制程序,确定起色电位后,用电位差(Δφ)控制颜色。在软件界面上,预先设定电位差值,当着色电位达到预定值时,计算机发生指令,通过恒电位仪对不锈钢板施加阴极保护,终止着色反应、并取出已着色的不锈钢。


  以不同电位差所代表的着色颜色作为终点,可以准确地控制预期的颜色。



3. 最佳添加剂含量的确定


  均匀设计法是一种实验设计方法,特别适用于多因素水平的实验,可有效降低实验数目,且得到的结果仍可反映体系的主要特征。对锌盐(实用硫酸锌)、钼酸盐(实用钼酸铵)、稀土盐和锰盐(实用硫酸锰)4种添加剂,采用U5(54)均匀设计表(见表8-29)确定最佳工艺配方,着色温度55℃,电位差21mV(膜层金黄色)。


表 29.jpg


  经实验确定最佳复合添加剂的组成为6g/L锌盐、8g/L钼酸盐、5g/L稀土盐、3g/L锰盐,此时膜层呈较亮的金黄色,色泽均匀,光亮度好,无色差,耐蚀性增强。


  铬雾抑制剂具有发泡作用,在液面生成一层较稳定的泡沫,以抑制酸雾和飞沫。加人F53 2g/L铬雾抑制剂,效果较好。


  多种添加剂的结合使用,使着色温度由85℃降低到55℃,极大地降低了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