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29年生于温州,幼年时正值日本侵华战争,随家迁居江西,1942年考入设在赣州大后方的国立十九中学;1945年日本投降后回浙,转入著名的省立杭高就读;中学毕业正值杭州解放,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成为新中国首批大学生,攻读化工专业。按国家要求,大学三年级时提前毕业,1953年进入国防工业,从事表面处理与防腐蚀专业,由此进入了电镀这个技术领域。
当时以学习苏联先进科技为主,力图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水平。鉴于缺乏电镀专业技术类参考书,在20世纪60年代,我与人合作翻译出版了前苏联《电镀与油漆手册》,为前苏联《电镀工作者手册》的出版做校译工作。这些图书填补了当时的空白,客观上对我国建国初期的电镀工作者起到了启蒙作用,让他们开拓了新的视野,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西方技术盲目的依赖性,掌握了技术自主权。
自幼受到温州祖辈开拓精神的熏陶,我在电镀领域力求扎实的学识功底,掌握和利用技术攻克难关;虽没有各种堂皇的头衔和绚丽的光环,却不断有新的发现与创造,服务于民。20世纪80年代在打破职务禁区后,我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受聘为《上海电镀》杂志编委。90年代退休后,我仍以饱满的精神,总结经验,潜心钻研,写出了10多篇技术论文,发表在电镀专刊上。其中最受欢迎的可能是《仿金(24K)电镀实用技术》一文,发表在2000年第六届全国电镀与精饰学术年会(金华)论文集上,获得优秀论文奖。因为公开了我当时研制和总结的镀24K仿金新工艺,轰动一时,此后受邀在各地电镀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受到欢迎。
近些年来,经济蓬勃发展带动了电镀行业的发展。小业主们只需花上万元的资金,购买电镀设备及化工原料,即可进行小型的电镀生产。虽然早有环保条例,但早期还没有意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管理不严,因此,电镀行业负担较轻,收益一般比较高,中小电镀企业收入颇丰,掘得第一桶金。
但当电镀行业造成环境污染,后果严重,民怨沸腾,政府也开始大力进行环境整治,在各地建立大型的电镀园区,集中治理污水排放,力图从根本上杜绝偷排漏排的弊端。目前,由于国家严厉的环保政策,废水的排放要达标,电镀企业经济的支出较大,如每吨水在排放后的处理达标的水处理费要十几元甚至数十元。如电镀企业有较大的规模,废液在一万升以上,则必须实施自动线生产,设备的维护和工人工资的支出都比较高,规模大的电镀企业可能要靠银行贷款,银行利息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而电镀企业的收益由于竞争的加剧而提不上去。因此,电镀企业如不改革,奋起应变,恐难免遭受淘汰之厄运。
优胜劣汰是自然发展规律。在发展过程中,一些技术和资金处于劣势的电镀企业难免遭到淘汰。但是也应该看到,市场对电镀有客观的需求,总有那些有志于改革和创新的电镀企业,在困境中觅得生机,突破困境,走出新的路子,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我国电镀行业的中坚力量。因此,不能坐以待毙,事在人为。
在不锈钢电镀与精饰领域,电镀企业的改革和创新就能减轻环保的压力,产生非常好的效益。这也是本书修订再版的主题之一。
例如,选用不锈钢,以代替不耐蚀的材料,但是不锈钢有些性能达不到要求,这时,可对不锈钢采取环保性表面处理措施,以提高其耐蚀性。本书中的第5章高温抗氧化涂层及耐蚀涂层中,提供对不锈钢的诸多表面处理方法,以改善不锈钢适应各种环境的使用需求,可以避免不锈钢电镀带来的环境污染;在第6章中提供柠檬酸化学钝化方法,摒弃传统的“硝酸+重铬酸钾”的钝化溶液。
又如,不锈钢的花色品种的开发可谓百花齐放,而且绿色环保。可以不用有机染料,就能将不锈钢着成黑、黄、蓝、绿、金黄、红等鲜艳的外观;在第9章中电化学着彩色中,推荐不用硫酸、铬酸的电解液,也能制得丰富多彩的颜色;在第10章中的着色、蚀刻,更可以制造出精饰浮雕产品,各式各样的花色品种,在市场上受到欢迎;在第11章中,将普通的铁制品镀上一层不锈钢外层,大大提高产品的价值和品级。
我在2000年前后发表了不锈钢表面处理系列文章,后经整理和补充,于2004年出版《不锈钢表面处理技术》第一版。十多年来,发行一万五千多册,得到成千上万的读者的关注。
这次修订,恰逢国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强调创新、绿色等发展理念。因而我主要通过文献调研,获取了大量的符合创新、绿色环保的新工艺和新方法,把这些新的内容融人到修订版文稿中。要感谢这些文献的作者富有创意的工作!
有感于自己几十年执着于表面技术的经历,有感于创新、绿色等发展理念对于电镀行业、对于不锈钢电镀与精饰技术的重要意义,写就本文,代为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