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不锈钢铸造在金属型中冷却凝固得比砂型中快,金属型又无容让性,因此在金属型铸造时,铸件中产生的铸造应力比砂型铸件要大,裂纹倾向性也大,还容易产生浇不足、冷隔、白口(对于钢铸件)等缺陷。


①. 在防止不锈钢铸造产生浇不足、冷隔等方面应注意以下结构问题:


 a. 铸件的外形应尽量具有流线形,避免尖棱角与急剧变化的连接等结构形状,以利于金属液的流动;


 b. 铸件的壁厚要适当、不能过薄,特别是当铸件轮廓尺寸较大时更不能过薄;


 c. 应避免大的水平面,因为它使得铸件在浇注时,金属液上升得很慢,与空气接触的面大、易氧化,同时由于金属散热快,金属液很快失去流动性,易造成浇不足、冷隔、夹渣等缺陷。


②. 在防止不锈钢铸造产生裂纹方面应注意以下结构问题:


 a. 对于结构比较薄弱的部分应设肋、凸台等予以加强,以防铸造裂纹;


 b. 在铸件上布置加强肋时,还应考虑到它对铸件收缩的影响;


 c. 应尽量减少有阻碍铸件自由收缩的凸台、肋、凸缘等凸出部分;


 d. 在壁厚均匀、壁间过渡与连接要缓和、转角处圆角适当等各方面的要求应比砂型铸造铸件更严格一些;


 e. 应将垂直相连的壁改为倾斜相连。


在设计不锈钢铸造的基本结构单元及其参数选定时,通常还应注意:


 ①. 为防止铸件产生白口,除从工艺上采取措施外,必须使其壁厚不能过薄(有些资料指出,壁厚在15mm以上时,用金属型铸造铸件的转角处都必须采用圆角,对于铝合金、镁合金金属型铸造铸件的铸造圆角不应小于3~4m);


 ②. 由于金属型和型芯都无退让性,为便于取出铸件和抽出型,金属型铸造铸件的铸造斜度应比砂型铸造件的适当大一些,一般应大30%~50%,应该指出:铸造斜度大小除与合金种类、壁的高度有关外,还与铸件表面的位置有关,凡在铸件冷却收缩时与金属型表面有脱离倾向的铸件表面可设计较小的斜度,而在铸件收缩时趋向于压紧在金属型上的铸件表面应给予较大的斜度,各种合金的不锈钢铸造的铸造斜度;


 ③. 由于金属型散热快,因此不锈钢铸造的最小壁厚,应比砂型铸造铸件的要大一些;


 ④. 铸件内壁和内肋的厚度一般应取相连外壁厚度的0.6~0.7,否则由于内壁(肋)冷得慢,在铸件收缩时易在内外壁交接处产生裂纹。


在设计形状较复杂的不锈钢铸件时,如果生产工艺有较大的困难,应在不影响铸件使用条件下,尽量使铸件外形简单,改变其结构,以便于从金属型中取出铸件。


不锈钢铸造的措施如下:


  ①. 由于不锈钢精密铸造的收缩大大超过铸铁,为防止铸件出现缩孔、缩松缺陷,在铸造工艺上大都采用冒口、冷铁和补贴等措施,以实现顺序凝固。


  ②. 为防止不锈钢铸件产生缩孔、缩松、气孔和裂纹缺陷,应使其壁厚均匀、避免尖角和直角结构、在铸型用型砂中加锯末、在型芯中加焦炭、以及采用空心型芯和油砂芯等来改善砂型或型芯的退让性和透气性。


  ③. 由于钢液的流动性差,为防止铸钢件产生冷隔和浇不足,铸钢件的壁厚不能小于8mm;采用干铸型或热铸型;适当提高浇注温度,一般为1520~1600℃,因为浇注温度高,钢水的过热度大、保持液态的时间长,流动性可得到改善。但是浇温过高,会引起晶粒粗大、热裂、气孔和粘砂等缺陷。因此一般小型、薄壁及形状复杂的精密铸造件,其浇注温度约为钢的熔点温度+150℃;浇注系统的结构力求简单、且截面尺寸比铸铁的大;大型、厚壁铸件的浇注温度比其熔点高出100℃左右。


  压制熔模铸造时,采用的是型腔表面光洁度较高的压型,因此,熔模的表面光洁度也比较高。此外,型壳由耐高温的特殊黏结剂和耐火材料配制成的耐火涂料涂挂在熔模上而制成,与熔融金属直接接触的型腔内表面光洁度高。所以,熔模铸件的表面光洁度要比一般铸造件的高许多,一般Ra可达1.6~3.2μm(微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