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氏体不锈钢锻造要比普通钢更困难,但很少产生表面缺陷。大部分奥氏体不锈钢在927℃以上较宽的温度范围内都可进行锻造加工。因为奥氏体不锈钢在高温区间没有相转变,锻造温度要比马氏体不锈钢高,但高铬或低碳不锈钢没有上述性质,因为高铬或低碳不锈钢在高于1093℃时,根据成分的不同会产生不同含量的δ-铁素体,δ-铁素体对可锻性是有害的。


 对于奥氏体不锈钢来说,控制终锻也同样重要。稳定型和超低碳不锈钢除外,几乎所有的奥氏体不锈钢终锻温度都应控制在敏感温度区以上,并且在871℃以下快速冷却。这是由于奥氏体不锈钢在低温时,很容易形成热裂纹和δ-相。


 对敏化处理不敏化的稳定型或超低碳钢,在低于锻造温度较多的温度下进行锻造,小的压下量有时也会产生应变硬化。应变硬化温度通常发生在538~649℃,当硬度要求非常低时,锻造后要进行固溶退火。


 硫或硒在奥氏体不锈钢中可以起到提高机械性能的作用。硒的有害的板条状组织存在的可性较小。加钛的 06Cr18Ni11Ti(321不锈钢)型钢也有偏析板条状组织,在锻造时,易导致表面开裂,加钴稳定的347不锈钢,不易产生板条偏析,是一种适用于锻造的稳定钢种。


 在加热奥氏体钢时,炉中的气氛应是微氧化性;脱碳性气氛和过氧化性气氛,都会产生有害的夹杂或贫铬现象,从而降低钢的抗腐蚀能力。贫铬现象在16Cr23Ni13(309不锈钢)和20Cr25Ni20(310S不锈钢)型钢中尤为严重。


1. 锻造工艺特点


下面介绍常用不锈钢的类型和锻造工艺特点:


 18-8型奥氏体不锈钢常被用来制作610℃以下长期工作的锅炉和汽轮机零件,以及化工生产中的多种零件,其锻造工艺特点是:


  ①. 18-8型奥氏体不锈钢在煤炉内加热时表面易渗碳,所以加热时应避免与含碳的物质接触,并采用氧化性的介质加热,以减少钢的渗碳现象,防止晶间腐蚀。


  ②. 奥氏体钢在低温时导热性差应缓慢加热,始锻温度不宜过高,过高有形成8-相的倾向,同时晶粒亦急剧长大,一般选取1150~1180℃。


  ③. 坯料的表面缺陷在锻造加热前必须清除,以防止锻造时继续扩大,造成锻件报废。


  ④. 终锻温度不能太低,同时在700~900℃缓冷会析出σ-相,继续锻打将会产生裂纹。


  ⑤. 锻后采用空冷,而且还必须进行固溶处理。


2. 锻造温度范围


  奥氏体不锈钢的始锻温度:一般不超过1200℃;终锻温度:一般取825~850℃.终锻温度主要受碳化物析出敏感温度(480~820℃)的限制,一旦若终锻温度处于此温度范围内,就会由于碳化物析出,而增加了变形抗力,降低了塑性,从而导致锻造开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