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内斯曼钢管公司总经理Dr.Klaus Welters 在写于1995年的一篇文章中称:始自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对于增加不锈钢管厂投资建设新的钢管厂发生了冲击波的效应,但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装备已显得陈旧不堪了。Metcalfe 先生写于1987年的一篇题为“Plant selection”的文章进一步提供了如下历史资料:“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钢管需要量的剧增是于OPEC的举止,它导致1973~1981年间发达国家的原油价格每年上涨24%,于是非OPEC成员国急于寻找新的油源。在1981~1982年新油井的开钻台数达到峰值,约有4000台钻机在运转,美国油井管的消耗量达到每年500万~700万吨,直到1982年年末原油价格才开始回落,一半的钻井停止钻探,产生了550万吨油井管压库的现象”。
假如把发生石油危机的这一段时间定为1973~1982年十年时间,那么在这十年内对无缝钢管生产来说,就有两条平行线在构筑中,即:
1. 以日本四大钢铁公司几乎在同一个时间内上四套16英寸自动轧管机组为代表的自动轧管机的发展;
2. 以Dalmine钢管公司Bergamo 钢管厂MPM 轧管机组投产为起点的,在5年内上7套MPM机组的限动芯棒轧管机的发展。
苏联乌拉尔材料研究所的苏比克先生在《钢》杂志“关于150mm 以上大口径不锈钢管生产发展方向的讨论”中对这两条线的发展作了如下概括:“日本在1977~1979年间建成四套自动轧管机组(两套新建、两套改建),这是因为在设计这些机组时限动芯棒连轧管机还没有取得成功的经验”。其实,在70年代中后期联邦德国无缝钢管设备制造厂商在大口径无缝钢管轧机的发展方向上,同样也是处在“十字路口”。这才导致联邦德国MDM公司向日本既提供自动轧管工艺技术又提供连续轧管技术,从时间上看,联邦德国向日本提供自动轧管机组主要参数的时间是1974年底,其后又于1975年中作了一次修改,进行设备制造的时间在1975~1976年(部分设备是1977年),这段时间与INNSE 公司在Dalmine 厂对MPM轧机进行工业试验的时间相重合,其后,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自动轧管工艺抵挡不住MPM轧管工艺发展的潮流,败下阵来,从此一蹶不振。这四套“大自动”就成为自动轧管工艺中兴的标志。
在“自动轧管工艺中兴”这一概念中值得一提的还有几乎发生在同一时间区段(1974~1975年)苏联有三套串列式ф140mm 自动轧管机组的投产,多少起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从工艺技术的角度看,同样抵挡不了长芯棒连轧工艺的发展大潮。在上面提到的那次讨论中,有的钢管权威提到了这种串列式自动轧管机组,并称:“在短顶头上轧管钢管内表面质量不佳”,对自动轧管工艺不论串列与否,一概否定。
美国Aetna Standard 不锈钢管厂的Rozmus 先生称自动轧管工艺是“oldest and most acceptable method of producing seamless tubes”,“oldest”是史实,因为它的发明仅比周期轧管机晚十几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20世纪80~90年代就不一定是“most acceptable”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