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1992年改革开放初期,是计划经济向初步建立的市场经济过渡期,政府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逐步减少指令性计划,扩大市场调节,实行企业厂长负责制。行业从“文革”后恢复期到稳定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不锈钢管产量逐步增长,从1978年的168.2万吨增长到1992年583.6万吨,超过了美国,也超过了德国,增长了3.47倍,年均增长9.29%。1982年实现了钢管出口,出口量仅0.8万吨,到1992年钢管出口量为7.2万吨。不锈钢管进口量从1978年127.4万吨,增长到1985年的历史最高点226.4万吨,之后降至1992年的100.8万吨。1992年我国不锈钢管表观消费量677.2万吨,自给率达到85.12%。
1985年上海宝钢引进了国内第一条ф140mm全浮动芯棒连轧管机组投产,1988年宝鸡石油钢管厂引进的国内第一条Φ426mm高频焊管机组建成投产。1985-1990年我国还引进了数十条小直径ERW焊管机组,上述机组的引进缩小了我国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让业内人士真正看到了现代化连续制管工艺技术高质量、高效率的优势,也为我国钢管行业探索向现代化方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为了解决石油专用管短缺问题,1978年前后,鞍钢、包钢和成都无缝钢管厂,按照原冶金部参照API标准制定并颁布的《石油套管》(YB 690-1970)、《石油对焊钻杆、钻铤、方钻杆管材》(YB 691-1970)以及参照TOCT标准制定并颁布的《石油油管及其接头》(YB239-1963)等标准,为大庆、胜利、大港及四川等油田开发了DZ40、DZ50等的钢级油井管产品。1986年1月起原冶金部正式废除上述三个标准,决定改用等同API标准的《套管、油管和钻杆规范》[YB(T)3-81]、《套管、油管和管线管螺纹加工、测量和检验》[YB(T)4-81]等标准生产油井管。宝钢ф140mm连轧管机组投产后,全部按API标准生产油井管。
在此阶段,宝鸡石油钢管厂与武钢、钢铁研究总院等钢铁企业和科研院所密切合作,成功研制出API5LA、B、X42、X46、X52、X56、X60、X65等8个级别系列钢种,基本形成了X65以下管线专用钢的系列化,填补了我国石油天然气输送管线用钢的空白。钢管的常规力学性能已达到API5L标准规定的强度指标,但实物质量水平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还存在差距,尤其是韧性指标相差较大。
在此阶段,鞍钢、上海钢管厂成都无缝、衡阳钢管、宝钢等企业已经开发出GB 5310标准20G、12CrMoG、15CrMoG、12Cr2MoG、12CrlMoVG、12Cr2MoWVTiB、12Cr3MoVSiTiB 等牌号以及德国DIN17175标准、美国ASME、ASTM标准相应牌号的电站用高压锅炉管。
1978年10月,《焊管通讯》(后更名为《焊管》)出版第一期。1988年《钢管技术》(1964年创刊)更名为《钢管》公开发行。这两本学术刊物的出版,对我国不锈无缝管、不锈钢焊管技术的交流、促进和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