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在欧洲研制出来了。当时,主要用于防止尚未获得低碳组成的奥氏体不锈钢发生晶间腐蚀。后来,含钼的0.1C-26Cr-5Ni-1.5Mo钢在美国被规范化为AISI329.而在日本国内,329钢最初主要用于铸造物,经过添加氮元素、调整成分平衡等过程,也逐渐可以用来制造板材了;科研工作者们针对329钢的耐蚀性进行了基础性研究,于1969年制造出了耐腐蚀用的25Cr-5Ni-2Mo-N钢,该钢改善了原来329钢的脆性;第二年,该钢被用于油轮的冷却器冷却管。此后,25Cr-5Ni-1.5Mo-1 Cu-0.1N钢也被用于冷却器或排烟脱硫装置的涤气器等,其耐点腐蚀能力引起人们的注意。同期,也开发了无特别添加氮的双相不锈钢,这些钢材具有良好的耐酸性和耐强度性能,但耐点腐蚀能力差,所以不适合用于抗点腐蚀方面,用途受到限制。当时所制造的主要的双相不锈钢已被列在表8.4中。这些钢种在1972年作为SUS329J1被JIS所采用。但是,虽然如前所述,氮是双相不锈钢用来抗点腐蚀的必要元素,但在规格上却没有把氮记录进去,只承认它是一种可任意添加的元素。
当初,人们希望把上述的SUS329J1 钢用作耐海水不锈钢,但含氮的钢种也会在海水中短时间内发生腐蚀(特别是焊接部位),即使在常温下也不能保证充分的耐蚀性,所以逐渐就不用在海水中了。此后,作为抵抗常温以上海水侵蚀的双相不锈钢,日本从1975年开始研制25 Cr-6 Ni-3 Mo-N系的双相不锈钢。与SUS329J1相比,这些不锈钢在提高钼含量的同时,还增加了少量的氮元素,而且因钨元素的组织稳定性比钼强,能改善耐局部腐蚀的能力,所以有的不锈钢中还添加有钨元素,这也可以用于更严峻的海水环境中。这些不锈钢于1984年被规范化为SUS329J2L(1991年改称为SUS329J4L).此外,在这一时期内,由欧洲开发的多用于(海上)油井、化学品运输船等的22Cr-5Ni-3Mo-N 钢也在日本制造出来,也在1984年规范化为SUS329J2L(1991年改称为SUS329J3L).表8.5列出了日本国内制造的相当于SUS329J4L的双相不锈钢的名称及主要成分。
此后,日本不锈钢界通过进一步增加Cr、Mo含量,先后开发了与超奥氏体不锈钢一样具有耐局部腐蚀性的27.3Cr-7.3Ni-3.8Mo-0.32Cu-0.31N钢(DPS28)、在SUS329J4L 基础上加大钨及氮含量的25Cr-7Ni-3Mo-2W-0.3Cu-0.28N钢(DP3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