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钢的分类标准,钢的定义为:“以铁(Fe)为主要元素,含碳(C)量一般在2%以下,并含有其他元素的材料”。按该标准,对钢以主要性能及使用特性分类,将不锈钢、耐蚀钢、抗氧化钢和耐热钢归属为一类,统称“不锈、耐蚀和耐热钢”,但是,严格来说,它们是有区别的。不锈钢应指在空气中或接近中性的介质中不产生锈蚀的钢;耐蚀钢应指在一些含有化学腐蚀介质,如酸、碱、盐及其溶液、海水和一些腐蚀性气体中能够不产生或少产生腐蚀的钢;耐热钢应指在较高温度环境中能够抗氧化、抗蠕变的钢。当然,一般的耐蚀钢和耐热钢都具有不锈的特性。习惯上,又常把不锈钢和耐蚀钢简称为不锈钢。


 在本书中,为便于说明问题和考虑习惯,将不锈钢界定为:含适当的碳,含铬(Cr)12%以上,或还含有其他合金元素、能在含有腐蚀介质的液体或气体中具有抵抗腐能力的铁基合金。现在,不锈钢作为重要材料被人们重视,但是,至今不锈钢才有不足百年的历史。较早的是英国Brearley于1931年的报道,含碳量为0.4%的钢当含9%~16%的铬时,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这可能就是最早的不锈钢。相继,德国Strauss 和 Maurer等人通过研究指出:含足够量铬和镍(Ni)的钢有抗氧化和耐酸的作用。1917-1918年,法国根据Chevenard的研究成果,生产了含铬10%~15%,含镍20%~40%的专用钢。在此期间,美国也对含铬钢的耐腐蚀性进行了研究并推广使用含铬不锈钢。这些都是我们目前所熟知的铁素体不锈钢马氏体不锈钢奥氏体不锈钢的前期成就。


  在不锈钢的使用中,人们逐渐感觉到了不足。奥氏体不锈钢耐腐蚀性好,但强度较低,不能通过热处理调整强度,所以,不适合有较高强度要求的零件的使用。而马氏体不锈钢虽可通过热处理方法调整性能,保证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但其耐腐蚀性稍差,因而在应用上受到限制。因此,逐渐开发了既具有较好耐腐蚀性,又可通过热处理方法调整机械性能的沉淀硬化不锈钢。


  随着不锈钢应用范围的扩大,以及在某些介质中的构件由于不均匀的局部腐蚀而发生应力腐蚀破裂事故的增多,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并研制开发了新型不锈钢钢种,即具有铁素体和奥氏体两种相组成的双相不锈钢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使不锈钢具有铁素体系、马氏体系、奥氏体系、沉淀硬化系和铁素体-奥氏体系(双相不锈钢系)等五大系列、众多品种的钢铁材料,并在钢铁世界里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