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上海市轻工业研究所翻译介绍了T.E.欧文斯的“不锈钢着色新工艺”发表在《上海轻工业》1973年第6期上,引起国内单位的关注。这是不锈钢酸性着色在国内的首次介绍。
1983年,福州大学机械系材料研究室和福建南平汽车配件厂对不锈钢带环进行高温氧化着金黄色取得成功。
1983年,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研究成功不锈钢着色及立体感图案新工艺,并于同年通过技术鉴定。新工艺研制出不同形状的红、绿、蓝、金黄等各种色泽的不锈钢制品,鲜艳美观,光彩夺目。
1985年,黑龙江省庆安县不锈钢着色厂与哈尔滨703研究所合作不锈钢着彩色中试成功,并实现了微机控制,通过技术鉴定。该厂着色加工的红、绿、蓝、全黄4种颜色的SUS304BA不锈钢薄板,光清度已达0.025mm,光可鉴人,色彩鲜艳悦目。该厂最大加工尺寸是0.5m×0.5m.但对于国产的1Cr18Ni9Ti不锈钢板材则未能成功。
上海钢铁研究所的孙奇和顾晓青在实验室里对因科法工艺进行了模拟实验,并发表了多篇结果。
哈尔滨工业大学王鸿建等人从1979年开始对不锈钢着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已能将1Cr18Ni9Ti不锈钢染成蓝色、金黄色、红色和绿色,并对彩色膜的固化处理作了研究,测量了着色过程中不锈钢电位(相对于铂电极)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用电位差法控制着色,报道了他们的实验与研究结果。
1982年,上海手术器械厂傅绮君在0Cr18Ni9不锈钢上着得金黄色彩色膜,并发现促进有色薄膜的形成可加入20g/L的硫酸锰,3分钟即呈金黄色,7分钟后便呈光亮蓝色。
1984年,刘仁志在不锈钢的彩色着色膜处理中认为,对不锈钢进行化学抛光是必要的。随着着色处理时间的延长,分别出现由蓝→彩虹→绿色的变化。
1987年,天津纺织工业学院王冰实验发现经过电解工艺处理膜的固化,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提出膜的固化先采用电解法,后再用硅酸盐溶液处理,膜的艳丽色彩保持依旧,耐磨程度却大大提高。
1992年,国营267厂钱加权和周玉福等又对彩色不锈钢色彩呈不连续光谱色的原因进行探讨,认为彩色不锈钢的色彩是其表面反射光与通过表面膜层折射光的干涉色,通过对蓝、金黄、红绿、柠檬黄和浅红等彩色不锈钢试样用俄歇能谱(AES)检测,证明随着膜层厚度的变化,其结构组成也发生变化,导致其折射率的改变,这是引起彩色不锈钢色彩呈不连续光谱色的主要原因。
1994年,上海第二教育学院毛尚良、黄杜森、张贵荣、林国坦、俞莲芳、虞慧敏在彩色不锈钢的制备中,对因科法作了改进,并在着色液中加入适当的添加剂,以降低着色温度,获得色彩均匀、耐磨性明显提高的彩色不锈钢。
1994年9月,中南工业大学化学系王先友、蒋汉瀛在彩色不锈钢生产工艺中采用添加了CS-1添加剂的常规的不锈钢着色液可以生产出彩色不锈钢,所获彩色膜除包括在常规的着色液中可获得的颜色外,还能着出茶色、咖啡色、古铜色等颜色。通过动电位扫描极化曲线等测量和分析,研究了着色膜的耐蚀性能,并解释着色膜经硬膜处理后耐蚀性得到提高的原因。
1998年,大连理工大学刘爱华、徐中耀、李有年和大连轻工学校郑兴华在不锈钢化学转化膜显色工艺研究中,通过正交试验法对显色工艺规律及工艺参数进行实验,并提出二次硬膜处理。即在阴极电解硬膜处理的基础上再进行另一次化学硬膜处理,不但可保持膜的原有颜色,而且大大提高了膜的耐磨性。
1998年,山西矿业学院薛永强、栾春晖和华北工学院高保娇、王丽春利用KR涂料和套印技术,通过多次着色或连续着色工艺,随心所欲地在不锈钢表面着上由多种鲜艳颜色组成的有立体感的彩色图案。
1987年,钱家权、周玉福取得多种多彩不锈钢表壳的专利。1988年,缪晓青获得多色彩不锈钢表壳的专利。
1994年,重庆有色金属研究所许贤超发明了SH系列添加剂,加入铬酐-硫酸混合液中,对不锈钢着色,无需用复杂的电子监测装置控制自然电位,就能获得金黄色、绿色、金红色和紫红色均一的彩色。随着添加剂加入的不同,最后的电位值固定在不同的数值上,就可获得不同但固定的颜色,重现好,光亮夺目。
1996年,王先友和蒋汉瀛在不锈钢着色处理中可制得花纹图案及具有立体感的套色花纹色膜。
1997年,福建师范大学张碧泉、卢兆忠、刘祖滨等人对304光亮不锈钢着色工艺进行了研究。在铬酸-硫酸着色溶液中,加入添加剂,能使304不锈钢试样着色后颜色光泽鲜艳。根据电位-时间曲线可得到每种颜色的电位差范围,获得重现性较好的颜色。
1999年,张碧泉、卢兆忠、林建民在304光亮不锈钢片上在铬酸-硫酸溶液中得到紫红色彩色膜,用电子能谱测得膜厚为125nm。
1998年,山东建材学院张颖、陶珍东、马艳芳、刘莉在不锈钢着色研究中,在铬酸-硫酸溶液中添加适量的硫酸锰,可使着色速率加快,着色时间至少可缩短5min。加入自制的有机复合添加剂,可使着色温度降低十几度。
2000年,郭稚弧、王海人、贾法龙在不锈钢着色新技术的研究中,在酸性化学着色液中,选用自制的添加剂HR系列,到达某一颜色所需要的时间缩短,HR添加剂有利于促进着色反应的进行。使用RH-8添加剂可使在25℃下的着色时间缩短为2~3min。
200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系朱立群、李晓南、刘晨敏讨论了3Cr13不锈钢在含有稳定剂、着色剂、促进剂诸添加剂的低浓度铬酐-硫酸溶液中,进行化学着色处理的工艺和各种添加剂对表面着色的影响。铬酐含量可降至60~80g/L,根据着色时间的不同,获得多种色彩的外观。着色膜层耐候性、耐磨性优良。
2001年,湖南工程学院应用化学系肖鑫、郭贤烙、钟萍、易翔、魏成亮、于华等人在硫酸-铬酐溶液中加入过渡元素的盐类化合物,研制出不锈钢低温化学着色新工艺,并探讨了各成分和操作条件对着色膜质量的影响,检测了着色膜的有关性能,所得着色膜色泽鲜艳,丰满度好,耐蚀性好,操作温度低(55~70℃),工艺维护管理简便。
综上所述,我国不锈钢产量不多,在民用方面用得更少。近20年来对不锈钢著色工艺有不少单位的人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不少实验成果,可以肯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这种新型的装饰材料一定会很快地发展并投放到市场上来,以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但是,不锈钢着色的色彩重现性不好,是国内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难题,虽然已经取得实验室阶段的成果,该项工作尚需深人实际生产加以解决。上海钢铁研究所对因科工艺在实验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掌握了较全面的各类数据,参考日本专利,结合其他工作经验,找出了规律性的关键问题,解决了色彩重现差的难题,成功地研制出多种规格的单一色彩的蓝色、金黄色、红色、绿色、黑色等板材、管材、表壳等彩色不锈钢,其色彩可与进口日本国新日铁公司的彩色不锈钢样板相媲美,有些色彩甚至可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