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Devanathan 和 Stachurski 首次采用电化学渗透的方法研究氢扩散以来,由于其设备简单,且具有高灵敏度及灵活性而被认可和在研究中使用,这种技术简称为D-S双电解池渗氢技术,现已成为研究金属常温氢腐蚀问题的常规手段。


 李谋成在氢对材料腐蚀电化学性能的研究中指出,氢的进人会导致双相不锈钢腐蚀反应阻力减小,氢与各种缺陷综合在一起,使这些缺陷成为腐蚀活性点,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力,降低材料的耐蚀性能。乔利杰等人发现,氢在双相不锈钢中通过晶格按Fick定律向基体扩散,同时吸附在位错露头处由位错携带进入金属基体。而位错运动带入的氢运动速度要比氢自身扩散更快。田野等人通过研究指出高硅含量可使不锈钢回火后碳化物细化且弥散分布,而碳化物与基体的界面是强的氢陷阱,因此,可以使氢分布均匀,抑制氢向裂纹尖端扩展,降低不锈钢充氢后氢脆敏感性,抑制氢致滞后塑性变形。张海兵等人发现充氢后,高强度不锈钢中留存的可扩散氢含量远大于低强度不锈钢;高强度不锈钢断裂脆性明显增加,氢脆系数明显高于低强度刚。A.H.S.Bueno 等人在对不锈钢氢脆研究中指出,一部分氢进入机体后会引起氢鼓泡,一部分随着位错的移动而进入金属体内,破坏金属间原子的结合能,与各种缺陷结合成为腐蚀活性点。何健宏等人研究了铁素体-奥氏体双相不锈钢的氢致开裂过程,发现氢致开裂力强度因子门槛值随奥氏体含量增加而增加,随着充氢电流密度增加而下降,奥氏体相能够阻碍氢致裂纹的扩展。骆鸿、董超芳等人研究了氢在2205双相不锈钢的扩散系数、可扩散氢浓度和氢陷阱密度。结果表明,与纯铁素体相比,2205双相不锈钢有效氢扩散系数更小,氢陷阱密度高达1027,氢穿透时间长达1500秒。曾小利等人运用电化学渗透技术对304不锈钢中氢扩散进行研究发现,随着不锈钢表面氢含量增加,氢原子间存在交互作用,会阻碍氢扩展,虽然进人试样的氢含量增加,但氢的表观扩散系数变小。


 R.Ash提出了氢在多层金属薄片(ABCD···)中的扩散时间求解方法,其中多层金属薄片是由不同种金属组成。S.K.Yen等人在430不锈钢基体上电镀氧化锆涂层后,利用D-S双电解池渗氢技术,通过假设和验证在不锈钢及涂层中的氢浓度分布,结合扩散定律,建立了氧化膜/钢基氢扩散模型,得到氢在两种材料中的扩散系数和氢浓度分布。I.B.Huang等人通过研究氢在430不锈钢中的扩散行为,建立了晶内/晶界模型,得到氢在晶内与晶界中的扩散通量和氢浓度分布,并结合扩散定律推导出具有(ABABAB···)多层结构材料的氢扩散系数及氢浓度分布的求解方法。V.Olden等人在对双相不锈钢和马氏体不锈钢的氢扩散和氢致开裂模型研究中,结合扩散定律给出了在薄金属板和厚金属板中的氢浓度计算公式,以及存在可逆氢陷阱时氢扩散系数的计算方法,氢在双相不锈钢中有可逆陷阱存在时的扩散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