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不锈钢管厂内无缝钢管车间有两套机组,一套是30~80mm连轧管机组;一套是114mm自动轧管机组。1973~1974年间曾对轧管机组的酸洗间进行过改造,同时在自动轧管机组增加了一座设计新颖的环形加热炉,并对冷床进行了改造。目前,这个车间已进行彻底改造。按改造设计规定,要改造管坯准备部分,用能力更大的设备来替换现有的设备,并且实现不锈钢无缝管坯的无料头剪切;要安装比较现代化的新穿孔机;要安装两台串列布置的轧管机来代替原有的自动轧管机。由于条件限制,两台轧管机只好平行布置在两条中心线上,不锈钢管后端进入第二台轧管机。为了保证轧制过程的稳定性,在第二台轧管机前面安装了一台剪断机,必要时可将开裂的管端切掉。不过,生产实践表明,两台轧管机平行布置的方案是有缺点的,除了钢管后进入轧管机有些困难,钢管温度降低也是一个问题,尤其是在轧制薄壁不锈钢管时。
车间改造中还安装了比较现代化的均整机和新的9机架定径机;改造冷床增加其面积,同时使之能够通过10m长的不锈钢管。精整作业线由两台矫直机、4对切管机、检查台、自动测长度装置和其他设备组成。车间设置有检查钢管质量的流水线,并安装了一些单独的设备,另外,还用辊底式退火炉代替了现有的室式炉。
车间改建后,自动轧管机组的产量比原来增加80%左右。从上面所讲的苏联的三套串列式自动轧管机组看,这种新型轧管机组对于新建和改建都是适用的。在提高机组的生产能力、改善产品质量和操作条件方面都有显著的效果。
1977年美国也发表了有关串列式自动轧管机的专利,同苏联的设计相比,其内容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采用了顶杆循环工作的办法。
无缝钢管技术发展史的史实证明,串列式自动轧机组仅有用于改建而没新建这种机组的实例,文中提到的三项效果中“改善产品质量”这一点不能算是显著,甚至可能还有负面效应,在美国发表过有关这方面的专利,但未见到什么应用实例。于1974~1975年投产的两套串列自动轧管机组揭开了改进轧管机组实现推陈出新的序幕,它出现在RK2投产后2年,当时生产小口径管的自动轧管机组想通过改造,力求“中兴”。串列式自动轧管机组开无缝钢管经典工艺改革之先,是对自动轧管工艺的重大改革。这种机组的优点是:设备重量轻,基建投资少,生产成本低,又具有相当高的产量,但要说成是世界上技术水平最高的工艺方案未免有点过偏。
由于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串列式自动轧管机组又加剧了自动轧管工艺的成品管质量问题,这就是:由于采用轴向出料,不易保证顶头在变形区中的正确位置;在第二机架前实现钢管的翻转比较困难。“无需每道更换顶头”操作简便是优点,但似乎会加剧内表面的划痕,也就是加剧顶头轧制的缺点,文中没有提及。22万吨不锈钢管年产量属于中等产量的水平,可以和CPE、CPD、CAM等工艺并例,但鉴于坯重550kg,产量似乎可比其中有的工艺稍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