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一百年的发展,人们通过动力学、热力学、电化学等各方面的理论,解释应力腐蚀发生原因,由于应力腐蚀的复杂性,有关应力腐蚀的机理迄今没有统一的认识。总结众人研究成果,截至目前所提出的机理中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阳极溶解机理;二是氢致开裂(hydrogen induced cracking,HIC)。阳极溶解机理认为:应力腐蚀裂纹尖端处于阳极,阳极金属溶解使裂纹不断扩展。氢致开裂机理则认为:裂纹尖端处于阴极区,阴极反应使裂纹尖端的金属快速溶解。


一、阳极溶解


阳极溶解机理包括滑移溶解理论、活性通道理论、应力吸附断裂理论、位错运动致裂理论等。


1. 滑移溶解理论


  滑移溶解理论是目前众多应力腐蚀机理中认可度较高的理论,该理论认为:金属表面钝化膜破裂的主要原因是由位错滑移引起的,过程如下:


  位错滑移→钝化膜破裂→基体金属溶解→新的钝化膜形成以上过程反复进行,导致应力腐蚀裂纹萌生和扩展,示意图如图5-4所示。


4.jpg



  该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穿晶裂纹,但是不能解释裂纹形核的不连续性、无钝化膜的应力腐蚀、解理断口。


2. 活性通道理论


  活性通道理论是由 EDix、Mears等人提出的,其观点是:金属内部由于各种原因形成一条耐腐蚀性较弱的“活性通道”,裂纹沿通道扩展。


3. 位错运动致裂理论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位错滑移引起氮、碳、氢等在缺陷处偏聚,位错处成分偏析为应力腐蚀提供了条件。


4. 应力吸附断裂理论


  该理论最早由H.H.Uhlig等人提出。他们认为:一些特殊离子会吸附在裂纹尖端,造成金属表面能降低,形成应力腐蚀扩展路线。


二、氢致开裂理论


  氢致开裂理论认为:应力腐蚀的阴极反应为析氢反应,析出的H原子一部分进入金属内部,造成应力腐蚀,其示意图如图5-5所示。H原子结合成H2,使内部压力增大,造成裂纹产生,此理论称为氢内压理论。有些研究人员认为,位错使氢富集,引起局部塑性变形,形成了位错输送理论。还有人认为,氢吸附在金属表面,降低了表面能,引起开裂。


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