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蚀以腐蚀破坏形貌为点状的凹窝而命名,亦称点腐蚀孔蚀。点蚀集中在金属表面不大的区域内,并且迅速地向深处发展,最后穿透金属。点蚀是不锈钢常见的腐蚀破坏类型之一。


  点蚀的诱发不是由于浓差电池,而主要是由于金属表面的缺陷,如非金属夹杂物、晶界等。当金属表面形成钝化膜、保护膜时,这些缺陷造成的内应力会诱发表面膜产生各种缺陷。介质中的活性阴离子,往往是Cl-,能优先吸附于这些缺陷处,或者挤掉吸附的OH-等离子,或者穿过膜的孔隙直接与金属接触后发生作用,形成可溶性化合物,引起金属表面的微区溶解生成蚀孔而形成微阳极,成为点蚀核心,其他区域为阴极,组成了微电池。孔内介质呈滞流状态,其中的金属离子(Fe2+、Cr3+、Ni2+)浓度将会上升,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半径小的Cl-不断迁入孔内,以维持孔内介质的电中性,使孔内形成金属氯化物,如FeCl3等的浓溶液,并发生如式(9.1)所示的水解,使孔内的氢离子浓度,即酸度增加,并使蚀孔的腐蚀速率加快,形成了不锈钢的点蚀。


   FeCl2+2H2O→Fe(OH)2+2HCl    (9.1)


  增加不锈钢抗点蚀能力最有效的元素是Cr、Mo,其次是N。


  点蚀的蚀孔有大有小,多为小孔,其直径尺寸等于或小于它的深度尺寸。其直径只有几十微米,蚀孔的形状不规则,分布也往往不均匀。


  点蚀也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腐蚀破坏,尤其对于各种容器是极不利的。点蚀不能按腐蚀后的质量损失来评定,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单位面积上的质量损失很小,而腐蚀坑的深度却很大,例如,厚度为6mm的18Cr-8Ni奥氏体不锈钢钢板在流动海水中试验438天,质量损失仅0.7mg/(d㎡·24h),但点蚀已使之蚀穿。所以一般是用单位面积上的腐蚀坑数量及最大深度来评定不锈钢的点蚀倾向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