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改善不锈钢、特别是改善耐应力腐蚀断裂的奥氏体不锈钢的耐断裂性,起初在高浓度MgCl2试验中,研究者们增加了能有效抗断裂的镍元素的含量,同时在实际使用上也证实了高镍奥氏体不锈钢的优良性。因此,在1965年以前并没有特地开发镍含量高的新钢种,而是增加了已有钢种中镍的含量,或选用镍含量高的已有钢种。而且,除奥氏体外,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的抗断裂性能也很高,瑞典山得维克公司出产的3RE65(17Cr-5Ni-2Si)在日本得到宣传,此外,1969年日本开发出了耐应力腐蚀断裂的双相不锈钢--18Cr-5Ni钢(NTK C-1)。
从1965年开始,通过高浓度MgCl2试验,各种合金元素对奥氏体不锈钢的影响已渐趋明确,所以研制出了P、N、Mo等有害元素含量低且含有一定量碳的钢种以及大量添加硅的钢种,在日本还开发出了含有大量硅和铜的钢种。截至1970年左右研制出的耐应力腐蚀断裂奥氏体不锈钢的名称和主要成分如表7.10所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高硅钢由法国和美国最先研制出来,其代表性钢种也记录在该表中。与此同时,含有旨在提高耐海水性的钼元素的双相不锈钢(相当于SUS329J1)也投入市场,但后来发现这种不锈钢的耐海水性并不高,反而具有高强度和耐酸性的特征,而且耐应力腐蚀断裂的性能也很高。
此后,人们发现只提高硅含量的钢种在实际使用中并不一定具有很强的耐应力腐蚀断裂性能,所以逐渐淘汰了这种钢材。1975年左右,日本国内制造出了高纯度铁素体不锈钢,即减少铁素体不锈钢中碳和氮的含量,改善以前铁素体钢在耐粒界腐蚀性和韧性方面的不足,如17Cr、17Cr-1Mo、18Cr-2Mo,26Cr-1Mo、30Cr-2Mo钢等,这些钢种因同时具有优良的耐应力腐蚀断裂性能而备受关注。其中,特别是作为取代304、316型钢的18Cr-2Mo型不锈钢,具有非常强的耐应力腐蚀断裂性能,因此逐渐被应用于含有少量氯化物的热交换机、热水器、热水槽等设备。
此后,随着热水器的发展,与铁素体不锈钢相比,人们更加希望使用焊接性和加工性能好的奥氏体不锈钢,只要它不会出现应力腐蚀断裂。因此,通过对上述低浓度食盐水试验结果的研究,最近研究者们正在研制含有铜和硅等元素的新型奥氏体不锈钢。在1999年这些新钢种被JIS所采用,并统称为SUS315SN.其名称和主要成分如表7.1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