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初,我国合金钢厂进入以扩大品种、提高质量为主的阶段。广泛开展了新钢种的研究。试制了航空、航天工业用的沉淀硬化不锈钢。开始生产1Cr21Ni5Ti等铁素体-奥氏体双相不锈钢。随着我国化工、尤其是合成氨化肥等工业的发展,60年代中期,一批锰氮节镍、无镍不锈钢相继投入使用。1964年3月我国成功地试制了第一批超低碳不锈钢。1965年我国开始批量生产超低碳304L不锈钢316L不锈钢等,并首先用于核燃料后处理工业中。60年代还开始了耐浓硝酸和硫酸等腐蚀用高硅和CrNiMoCu等新型不锈钢及节铬无镍和无铬无镍不锈钢的研制工作。


  1965年和1970年对YB10-59部标进行过两次修订。1975年,对合金钢标准系统,按照“好的要纳入标准,落后的要淘汰,重复的要合并”的原则,进行了第二次大调整。由冶金部提出,国家标准计量局发布了中国《不锈耐酸钢技术条件》国家标准GB1220-75(附录1-1),取代原部标YB10-59。纳入标准的不锈钢由36种增加至45种。


 从1961年开始,配合原子能和有色湿法冶金等工业的发展,研制了一系列铁镍基和镍基耐蚀合金。1975年由钢铁研究总院等提出,冶金工业部颁布了我国第一个《高镍耐蚀合金技术条件》(YB687-75)。


  如果说在60年代,不锈钢腐蚀方面工作的重点主要还是解决18-8奥氏体不锈钢产品的敏化态晶间腐蚀及其检验方法问题,那么70年代以来,则主要是在对应力腐蚀、高硅奥氏体不锈钢敏化态晶间腐蚀、奥氏体不锈钢非敏化态晶间腐蚀和点腐蚀等局部腐蚀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70年代中期开始了高纯铁素体和高纯奥氏体不锈钢的研制工作,发展了一批双相不锈钢、高硅和高钼(铜)奥氏体不锈钢和耐蚀合金。上述材料均是针对上述局部腐蚀而研制或用于强酸、碱、氯化物等介质中。此外,还研制了G8-17耐腐蚀高强度马氏体不锈钢及其821焊接材料,以及无磁不锈钢等。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如通过点蚀研究,使2Cr13餐具钢耐蚀性能达到了国际水平。